中国—尼日利亚共建“一带一路”:优势、挑战及前景
2020-07-30 14:07    来源:中国非洲研究院

  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一大经济体和人口最多的国家,2018年正式加入“一带一路”大家庭。尼日利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优势明显。与此同时,中尼共建“一带一路”也面临一些挑战。展望未来,“一带一路”将为中尼合作注入强大动力,并成为新时代两国友好合作的新亮点。

 

  一、尼日利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势

 

  多年来,尼日利亚稳居中国在非洲第一大工程承包市场、第二大出口市场、第三大贸易伙伴和主要投资目的地国地位。当前,尼日利亚自身的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在尼推进提供了重要机遇。

  01、尼日利亚各方对“一带一路”认同度高

  近年来,在两国元首的关心和亲自参与下,中尼政治互信加深,为中尼共建“一带一路”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2018年9月,在习近平主席和布哈里总统的共同见证下,中尼两国在北京签署共建“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在尼日利亚,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智库、学界,都对“一带一路”表示赞许,这主要是因为中尼务实合作的成果为尼日利亚经济社会发展和投资环境改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尼日利亚普通民众对“一带一路”虽不甚了解,但“看得见、摸得着”的合作成果(如铁路、轻轨等)给其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因此对与中国开展“一带一路”合作抱有较高热情和期待。

  02、尼日利亚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尼日利亚是非洲第一大产油国、世界第十大石油生产国及第七大原油出口国。除油气资源外,尼日利亚其他矿产资源储备亦较为丰富,尚待开发。从人口规模上看,尼日利亚目前人口2亿,其中,青年人口占比较高,15—54岁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50%,人口红利巨大。尼日利亚虽然有大量贫困人口,但中产阶级群体的规模在不断壮大,消费潜力十分可观。此外,作为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共体)的领头羊,尼日利亚不仅国内市场广阔,而且商品还可以辐射非洲内陆国家,并利用《非洲增长和机会法案》进入美国市场。尼日利亚自身的经济发展潜力及参与非洲大陆自贸区建设,将为中尼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开展经贸合作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和更广阔的市场。

  03、尼日利亚发展规划与“一带一路”契合度高

  从尼日利亚的发展重点和中国的产业优势来看,二者不仅契合度高,而且可行性强。2017年4月,尼日利亚发布《2017—2020年经济复苏与增长计划》,对近中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规划,涵盖农业与食品安全、能源、交通基础设施、工业化、投资等重要领域。2020年新年伊始,布哈里总统在致尼日利亚人的信中再次强调,基础设施、电力、安全等关系国家利益的领域是政府的施政重点。上述领域与“一带一路”建设“五通”中的“设施联通”紧密相关,与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装备制造等方面的技术和资金优势也高度契合。这为“一带一路”建设与尼日利亚发展规划进行对接创造了有利条件。

  04、尼日利亚与中国的人文交流日益活跃

  在文化层面,中尼在文学、影视、传统文化等多个领域均有交流。尼文学在非洲独树一帜,“非洲现代文学之父”阿契贝、首位非洲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索因卡等文学家的作品在中国受到欢迎。中国电影《十二生肖》引发尼观众强烈情感共鸣,因两国都曾有追讨流失海外文物的相似经历,电影情节拉近了中尼民众的情感距离。在学术及教育层面,2019年中国非洲研究院的成立,为中尼学术交流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尼古绍研究所、中国研究中心、拉各斯大学、阿布贾大学等智库和高校的专家学者纷纷来华交流。在人员往来层面,尼拉各斯、卡诺和阿布贾等地,约有6.5万华人,中国广州、义乌等地也有不少尼商从事经贸活动,人员交往的增多有助于增进双方了解和友谊,促进民心相通。

 

  二、“一带一路”建设在尼日利亚面临的挑战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于“大写意”向“工笔画”转型的“一带一路”建设仍面临诸多挑战。

  01、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

  “一带一路”建设在尼日利亚推进过程中面临的最突出挑战便是地区武装力量对经济安全造成的破坏,主要包括:东北部的“博科圣地”的恐怖活动、中部地带的农牧民冲突、南部产油区尼日尔河三角洲的动荡、东南部的民族分离运动以及几内亚湾的海盗问题等。地区局势不稳定给中国在尼日利亚的利益造成了现实和潜在威胁,至今已发生多起中国公司员工、在尼华侨被绑架甚至遇害事件。此外,全球气候变化、移民难民、跨境有组织犯罪、商业诈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非传统安全问题也是“一带一路”建设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02、尼工业化掣肘因素较多

  当前,尼工业发展仍存在较多短板,这难免对中尼深化合作有所影响。一是尼工业基础薄弱。1960年尼日利亚独立后,工业化历程却荆棘丛生,特别是制造业水平低,至今,多数工业品仍依赖进口。二是过度依赖原油出口。自20世纪70年代石油业兴盛后,尼经济高度依赖原油出口且缺乏长远规划,当油价高、政府资金充裕时,大量项目仓促上马、浪费严重;而油价下跌、财政收入出现巨大亏空时,不少项目的进展又受到严重影响。三是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当前,尼南部拉各斯及周边等地工业发展有一定基础,但北部地区工业基础非常薄弱。历史上,不同民族、地域和党派之间的利益争夺常导致一些项目被迫搁浅,并滋生严重腐败问题。联邦政府为缓和地区矛盾,在项目选址时人为搞民族、地区平衡,忽视经济规律,导致重复建设、效率低下等问题较为突出。四是电力供应严重不足。尼全国只有不足四成的家庭通了电,电力短缺被认为是制约尼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资金短缺、债务风险、同质化竞争、非政府组织的腐败指控等均对中尼合作构成挑战,双方在投资过程中应做好各方面可行性调研,携手探索一条可持续的工业合作发展道路。

  03、非政府组织势力强大

  尼日利亚人素有结社传统,无论是各民族、各宗教的原生非政府组织,还是各行各业的社会组织如工会、学联和行业协会,抑或是专注于环保、人权、民主、女性权益等的专业组织,其影响皆不容小觑。如果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过程中不了解当地社会、不尊重当地风俗习惯、不重视环保法规或用工制度,中尼关系中的任何问题都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放大,并迅速成为非政府组织关注的焦点,从而会对“一带一路”造成干扰。

  04、西方大国和新兴国家的竞争

  美国一直将尼视作其在非利益的“战略优先国”之一,作为尼前宗主国的英国与尼具有特殊关系,法国将尼列为开展南北合作和提供援助的优先国家之一,德国通过德国—非洲论坛、日本通过东京非洲发展国际会议也在不断加强与尼日利亚的关系,2019年俄罗斯举办首届俄非峰会高调重返非洲,印度已成为尼石油的最大买家并借助印非峰会提升与尼关系。中尼共建“一带一路”面临来自多方面的竞争:西方国家在尼非传统安全问题治理中占有明显优势。欧美公司在尼市场品牌占有率遥遥领先。西方大国和新兴经济体强化与尼经贸关系的趋势更为明显。在西方大国和新兴经济体加大对尼投资力度的背景下,中尼合作如何提质增效值得深思。

 

  三、中尼共建“一带一路”的前景

 

  展望未来,双方合作的重点可聚焦在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应对非传统安全挑战、探索工业化合作途径和促进“民心相通”等方面。

  01、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以稳固合作基础

  2021年是中尼建交50周年,双方可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政治互信。在保持高层互访良好态势的基础上,发挥政党外交的独特优势。中国可通过党际交往,加强与尼主要政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反腐败、党建等方面的交流。中尼两国的立法机关和司法机构可通过人员互访、中非法律论坛、非洲国家法官研修班、司法协助和警务合作等方式,重点就反腐败、国际追赃追逃、打击跨境有组织犯罪、经贸纠纷、非法移民问题等展开交流与合作。

  02、深化安全合作为“一带一路”保驾护航

  中国在打击恐怖主义、去极端化、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得到了包括尼日利亚在内诸多国家的肯定。两国可进一步加强去极端化、构建和谐社会方面的经验交流。尼日利亚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其实质是发展问题,中尼合作有助于促进尼日利亚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就业,改善民生,进而从根本上改善尼日利亚的安全环境,提高其吸引外资的能力。当前,几内亚湾海盗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可进一步加强同尼日利亚等几内亚湾国家在海上和平安全领域的合作,与各国联手应对海盗问题,保护该水域的安全。

  03、优选合作方式助推可持续发展

  鉴于自贸区、工业园在帮助尼日利亚创造就业、进一步落实进口替代政策和加速工业化进程方面成效明显,且符合两国合作的共同期待,中尼两国地方政府可结合各自优势,加大在该领域的合作力度。另则,中尼两国企业在合作时,对具体的项目特别是一些大型项目要从立项、选址、环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好做实前期可行性研究,避免仓促上马。当然,中国的帮助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尼日利亚要根据本国国情探索适合自己的工业化道路。

  04、拓宽人文交流促进“民心相通”

  中尼人文交流日趋活跃,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从国内学习尼三大民族语言的情况来看,豪萨语人才已有一定规模,但约鲁巴语、伊博语人才奇缺,在师资匮乏的情况下,可引进尼教师来华任教或直接派学生赴尼学习。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尼两国相互支持,共同抗疫。中国有效控制疫情的做法为包括尼在内的所有国家提供了借鉴,中尼可进一步加强有关流行病预防、科研攻关等方面的合作,以更好服务中非民众生命健康。在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同尼相关部门合作,保护濒危物种穿山甲的理念和做法值得推广,中尼可携手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生态环保的绿色之路。

  总之,作为亚洲和非洲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中尼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的合作有望成为中非合作典范,为全球对非合作产生示范效应,为共铸更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大力量。

  (作者:李文刚,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民族宗教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