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与绿色经济
2020-09-09 11:09    来源:保尔森基金会

  保尔森基金会绿色金融中心近期推出了“对话绿色金融”——播客(Podcast)访谈系列。在本期播客访谈节目中,绿色金融中心副主任吴佩玉(Phylicia Wu)对话国际知名能源政策专家乔纳斯·乌尔佩拉(Johannes Urpelainen)。

  乔纳斯·乌尔佩拉|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SAIS)能源、资源和环境教授、可持续能源政策倡议(ISEP)创始主任

  乔纳斯·乌尔佩拉(Johannes Urpelainen)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SAIS)的能源、资源和环境教授。他也是可持续能源政策倡议(ISEP)创始主任,该倡议是一个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发起的跨学科研究项目,旨在帮助新兴经济体制定和实施更好的能源政策。

  在采访中,乌尔佩拉教授围绕新冠疫情后的绿色可持续经济复苏、新冠疫情对绿色“一带一路”造成的短期影响、绿色“一带一路”的长期目标及其对中国和受援国关系的影响等内容发表了个人见解。

 

  新冠疫情后的绿色可持续经济复苏

 

  在新冠疫情的阴影下,世界各国政府都在寻求从经济衰退走向经济复苏。乌尔佩拉教授就政府如何采取行动来把握时机,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和投资,确保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复苏提出建议。

  我确实认为由政府出资的绿色刺激计划是现阶段的必要的措施。当下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让公共开支获得非常好的投资回报。如果我们思考如何做以及重点关注什么,我认为重点关注的领域在某种程度上要与创新有关,特别是清洁技术创新。目标是降低低碳技术成本。这些技术可以是新型能源,也可以是储能电池。我们可以探讨交通基础设施、电动汽车发展。这些都很重要,我们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市场转型。

 

  “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和可持续发展

 

  Urpelainen教授近期发表了一个研究报告《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中国和受援国“一带一路”项目决策》(Belt and Road Decision-Making in China and Recipient Countries: How and to What Extent Does Sustainability)。

  我们试图了解关于“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在多大程度上纳入到中国的决策及与受援国的沟通中,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们以中国和五个受援国作为研究对象,包括马来西亚、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

  “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金融倡议,中国公司进入国外市场并从中国的银行获得资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我们想了解的是,对于“一带一路”倡议项目,中国和受援国的核心决策者是谁?决策过程是怎样的?这些不同的决策者之间如何互动?可持续发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决策和资金安排?

  我们确实发现,环境问题在“一带一路”项目决策中并没有多大影响。关于环境问题的讨论很少出现,即使有,通常也是次要的,列在经济或地缘政治的考量之后。我认为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一带一路”项目真正遵循的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的决策过程。

  在报告中,我们提出了三个政策建议——三个“C”,即能力建设(Capacity)、协调沟通(Coordination)和监督管理(Control)。

  1、能力建设:我认为,今天中国的金融机构、企业和监管部门都需要做出更多努力,开展环境和可持续性风险的管理。在此方面,他们做得不够有效,而且还没有面临来自受援国或多边国际组织的压力。所以,在我看来,能力建设是第一步。

  2、协调沟通:中国生态环境部发起成立了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我认为,该联盟在加强协调方面具有一定潜力,这也是其建立的必要性所在。如果生态环境部牵头,与其它相关主要政府部门、金融机构、企业,还有像巴基斯坦这样的受援国一起来制定战略,将会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有很大帮助。我们还建议,中国应该建立国别工作组,研究各国的具体问题,因为这些国家在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及与中国的政治关系等方面情况各异。

  3、监督管理:这也许是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我们认为,主动权应掌握在中国生态环境部手中。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坚持开展环境影响评估,至少是按照中国标准。如果任何国家的标准低于中国国内项目的标准,生态环境部应该坚持,要求项目开发商采用与中国国内相同的标准。这将有助于促进协调沟通,并帮助这些公司避免海外投资风险。此外,我们还建议加强项目检查,对没有达到环境影响评估要求的项目进行罚款和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