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一带一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2019-10-09 14:10    来源:环球网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的人民,探索出许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发源地的贸易交流通路。西汉时张骞和东汉时班超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 今西安)、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

  这条道路也被称为“陆上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在两汉时期就大致确定下来了,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于1877 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成果》再次将其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通常是指欧亚北部的商路,与南方的茶马古道形成对比。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促进了人类的文明进步。

  近六年的实践表明,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有利于加强不同的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一带一路”倡议闪耀新时代

 

  “一带一路”倡议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促进各地区间的交流,加强了中国与相关国家战略合作,密切和加强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的战略伙伴关系,推动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为中国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稳定的周边环境,深化了中国与相关国家能源合作,进而保证沿线国家能源安全和促进中国能源进口加速,也是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之间能源经济联系,推进能源供给渠道和销售渠道多元化,保证中国和中亚国共同能源安全的重要途径。通过“一带一路”开展中国与沿线国家文化交流、贸易合作和经济建设投资,有助于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引领世界政治经济大变革。

  (一)“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渊源

  “一带一路”建设是“丝绸之路”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传承了“亲、诚、惠、容”的古丝路传统。“一带一路”与“丝绸之路”并不是同一个概念。

  广义上的丝绸之路是从古陆续形成,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与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就具体的线路而言,可分为陆路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为传播中华文化,彰显大国实力,古代君王派遣使者出使各国,开通陆海丝绸之路。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开创了中外贸易往来不绝的繁荣局面。

  百余年之后,东汉班超再次出使西域,重新开通从中国到欧亚大陆的陆路丝绸之路。这条道路从当时的都城洛阳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后来,伴随着陆路丝绸之路的不断衰落,海上丝绸之路在贸易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

  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从东海起航的航线和从南海起航的航线两条主线路。从东海起航的航线始自周王朝建立(公元前l046 年)之初,武王派遣箕子到朝鲜传授田蚕织作技术。

  箕子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走水路抵达朝鲜。这样,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通过黄海最先传到了朝鲜。唐宋以后,南海成为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起点主要是泉州,故称南海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一带一路”本质上是合作共赢的理念和倡议,并非实体或机制。“一带一路”倡议本着务实、效率原则,充分利用既有合作机制,根据沿线国家不同的发展优势和自身条件,创新合作形式,灵活推动共同发展,不谋求通过新的制度设计实现主导权,遵循因地制宜、项目导向的务实经济合作原则。

  (二)“一带一路”倡议有力推动经济全球化

  共建“一带一路”在推动世界经济走廊发展的同时,有力地推动着经济全球化。当今世界逆全球化抬头,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宣布和实施了一系列保护主义措施。这些保护政策,不仅影响全球经济走势,更是影响大部分新兴经济体的景气加速下滑。

  新兴经济体主要以生产和资源型经济体为主,经济增长一般依赖出口驱动。例如,美国进口下降或发生多边贸易摩擦后,中国出口将趋回落,为中国提供中间品的欧盟,以及韩国、马来西亚和越南等新兴经济体的出口也随之承压。同时,若中国经济因出口下滑而放缓,那么中国内需的回落也将导致巴西和印尼等新兴资源型经济体出口下挫。2018 年以来,随着特朗普加快推行贸易保护政策,全球摩根大通制造业PMI 和新兴经济体制造业PMI 均加速下滑。

  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投资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增加沿线国家财政收入,刺激了全球经济增长,更是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新动能,促进了全球化可持续发展。

  2018 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占外贸总值的27.4%,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非金融直投达156.4 亿美元,同比增长8.9%,沿线国家对华直投60.8亿美元,同比增长11.9%。在基础设施方面,仅央企业就承担3100 多个项目,占已开工和计划开工的基础设施项目的50%。

  中国驻俄大使李辉说:“一带一路”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及时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6年来,不断收获共识,在沿线国家地区务实推进。“五通”建设正在全面展开,“共商共建共享”正成为共鸣共识共举。

  俄罗斯和中亚作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国家和地区,通过与中国的务实合作,不仅取得了积极成效,更成为中国可靠的合作伙伴,各方都对“一带一路”给予高度评价。刘卫东认为:“一带一路”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引领包容性全球化。“一带一路”建设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长、基础设施、发展道路、参与和文化方面,将让更多的地区分享全球化的好处。

  (三)“一带一路”倡议硕果累累

  “一带一路”建设从无到有、由点及面,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2017 年3 月18 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呼吁各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在当前的政治经济建设发展中,由我国倡导发起的“一带一路”建设,正在从顶层设计转向落地实施。在这个过程中,既要不断加深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意义的理解,更要树立全局意识,强化战略思维,做好规划设计,紧抓重点资本项目,强化资本风险的防范,注重宣传舆论,努力画好共建“一带一路”的宏大而具有国际意义的发展蓝图。这其中必然蕴含着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观。在其具体实践过程中,必须遵守既有国际规则,借鉴行之有效的经济建设模式,满足世界各国的经济建设需要,推进创新发展和与时俱进。

  近6年来,越来越多国家积极参与,共同谋划和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建设从横向拓展走向纵向深挖,以优势技术和产业、优势制度和理念,已经在世界各地展现了均衡性与包容性,并进一步提升了人类发展的世界观,助力于最终实现造福人类的目标和创建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愿景。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一大批合作项目落地生根,首届高峰论坛的各项成果顺利落实,150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联合国、东盟、非盟、欧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发展和合作规划对接,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从亚欧大陆到非洲、美洲、大洋洲,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经济增长开辟了新空间,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搭建了新平台,为完善全球经济治理拓展了新实践,为增进各国民生福祉作出了新贡献,成为共同的机遇之路、繁荣之路。

 

  二、“一带一路”倡议与马歇尔计划有本质区别

 

  一些西方学者、媒体把“一带一路”倡议与美国战后复兴欧洲“马歇尔计划”相提并论,认为“一带一路”的倡议就是“马歇尔计划”的翻版,与欧洲经济复苏和地区一体化进程起到同样的作用。这是完全错误的。

  2018 年8 月23 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乌兰巴托同蒙古国外长朝格特巴特尔共见记者时表示,“一带一路”是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它不是什么“马歇尔计划”,也不是地缘战略构想。中方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伊始,就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透明开放包容理念,遵循国际规则和各国法律,追求绿色环保可持续,致力建设高质量、高标准项目,并注重财政的可持续性。这些重要的主张和理念,与中方长期奉行的互利共赢开放战略一脉相承,也是中国与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一)“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内容

  “马歇尔计划”官方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二战结束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国家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计划,是针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建设制定的,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马歇尔计划”于1947 年7 月正式启动,整整持续了4 个财政年度。在这段时期内,西欧各国通过参加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D),接受美国包括金融、技术、设备等各种形式的援助合作,共计131.5 亿美元,其中90% 是赠予,10% 为贷款。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年后,大半个欧洲依然难以从数亿万人的死伤中平复。二战战火遍及了欧洲大陆,所涉及的地域面积远大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的轰炸使绝大多数城市遭到了严重破坏,特别是工业生产。

  例如华沙和柏林,已成为一片废墟,伦敦与鹿特丹也遭受了严重破坏。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生产与相关建筑,大多化为一片瓦砾,农业的破坏导致了欧洲大陆许多地方出现了大面积的饥饿,而1946-1947 年欧洲西北部罕见的寒冬又使这一情况进一步恶化,数亿万人无家可归。

  最为严重的是交通运输设施,战争中铁路、桥梁以及道路都成为了空袭的目标,而进行运输的商船也常常被击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财力。否则,就会造成经济的不稳定因素和全球性的经济低迷。此时的美国试图恢复和推动欧洲经济的增长。通过美国国会议案,决定几家主要银行实施“马歇尔计划”。

  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冷战开始,美国对苏联对立情绪正日渐加深。“马歇尔计划”倡导者之一乔治·凯南,在当时就已预言了未来世界政治两极格局,对苏联的遏制政策也是“马歇尔计划”的核心内容。

  “马歇尔计划”最初曾考虑与苏联合作,条件是苏联必须进行政治改革,苏联没有答应。事实上,美国同样担心苏联利用“马歇尔计划”恢复和发展自身实力,因此,美国和西方国家提出许多苏联无法接受的苛刻条款,使苏联最终被排除在“马歇尔计划”之外。

  当“马歇尔计划”临近结束时,西欧国家中除了东德以外,绝大多数参与国的国民经济都已经恢复到了战前水平。在接下来的30 余年时间里,整个西欧经济经历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可以说“马歇尔计划”是促成欧洲一体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以上的背景条件之下,“马歇尔计划”是一个旨在帮助美国在欧洲盟国恢复影响、同时遏止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进一步扩张的计划。“马歇尔计划”在1951 年宣告结束。

  人们普遍认为“马歇尔计划”加速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但并非启动了欧洲经济的腾飞,从政治影响和经济影响中,“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使西欧从战后初期的财政拮据及由物资紧缺而引发的限量配给的局面中摆脱出来,减少了人们对于政府的不满,稳定了政治局势,但政治上引起了很多国家强烈不满。

  (二)“一带一路”与马歇尔计划有本质区别

  “马歇尔计划”和“一带一路”从背景、内容和参与主体都有本质区别,其背景和时代不同。因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考虑到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元化的背景条件下,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仅仅依靠自己的实力,就取得经济的长久稳定与发展。

  对当今的中国而言,经过40 年的改革开放与建设,中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大量的先进经验,包括制造业、工程建设、资金技术和资源开发,拥有了走出去的条件和实力。在此情况下,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不仅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更是带动世界经济和平发展,走出一条人类命运共同富裕道路,同时树立大国形象,履行大国责任的体现。

  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就是动员更多资源,拉紧互联互通纽带,释放增长动力,实现市场对接,让更多国家和地区融入经济全球化,共同走出一条互利共赢的康庄大道。这一倡议是合民心、顺潮流的好事,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和支持。

  “一带一路”和马歇尔计划都是和平时期的倡议或计划,两者之间尽管在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点类似,但是二者本质上有区别。

  一是历史背景和阶段不同。美国推出“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为了使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尽快实现战后复兴,以对抗苏联和共产主义国家,为北约组织的形成奠定经济基础,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色彩。

  “一带一路”则是和平时期作为古丝绸之路的现代复兴,是开放、包容的。它继承和弘扬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中国推进全方位开放的必然选择。

  二是援助形态不同。“马歇尔计划”附加了苛刻的政治条件,美国援助恢复欧洲经济目的是想使欧洲成为抗衡苏联的重要工具,同时,便于控制和占领欧洲市场。

  中国一直在坚持和平、发展和合作的外交理念,“一带一路”强调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奉行的内外政策,绝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建立在合作共赢的基础上,提倡沿线国家进行平等友好的经济往来、文化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三是具体内容和方式不同。“马歇尔计划”的主要内容是美国对西欧提供物质资源、货币、劳务援助和政治支持。根据“马歇尔计划”的要求,受援国接受的资金援助须用于购买美国货物,受援国须尽快撤除关税壁垒,取消或放松外汇限制。“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丝路沿线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等,比“马歇尔计划”内涵丰富得多。

 

  三、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有利于沿线国家共享中国对外开放红利

  “一带一路”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正式进入升级版,发展进入新阶段。这对于世界共同发展和繁荣世界经济,将会产生历史性重大影响,有助于创新全球性开放红利、建设和平友好的世界。

  为更好地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发展,应着力搭建合作新平台,开辟增长新动力,探索发展新路径,共同致力于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开辟“一带一路”互联互通新格局,进而推动“一带一路”提议迈上新台阶,促进世界和平、和谐、包容和可持续发展。

  (二)“一带一路”将为世界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一带一路”倡议将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新动力。“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将改变全球贸易体系由欧美主导的世界格局。

  中国作为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是全球130 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合作伙伴,有能力带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贸易优化升级,有能力促进“一带一路”为建设沿线国家地区的合作提供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有能力拉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融资和经济增长,满足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和产业升级需求。

  中国有3 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有足够的资本投融资于“一带一路”所需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协助发展中国家建设发展。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金融贸易发展等,能够协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快速发展。

  (三)“一带一路”体现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合作关系成绩超预期

  “一带一路”反映了中国谋求世界和平发展的良好意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传统不同,宗教信仰各异,但是,在面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共同时,根本利益是相同的。截至2019 年4 月,中国已累计与126 个国家、29 个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这是这个21 世纪伟大倡议广为接受、深得人心的实证。

  “一带一路”朋友圈遍布五大洲。6 年来。各国政府按需求对接“一带一路”,中国与沿线国家在港口、铁路、公路、电力、航空、通信等基础设施领域开展了大量的合作,有力地提高了所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取得了超过预期的成绩。

  (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谋求合作共赢的话语权

  作为一项和平共赢的举措,“一带一路”倡议的致力于推动地区均衡化经济发展,贯通海陆两线贸易长廊,打造亚欧经济生态圈。从发展地域分析,首先以西部大开发的成果为基础,打通中国国内东西地区,缩小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其次,利用沿海经济繁荣圈贯通海上长廊,同时利用西部地域优势贯穿欧亚大陆,实现内陆海洋经济的全开放格局。

  从发展策略看,中国将资本、技术、装备等优势经济成果与全世界各国共享,建立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三位一体的世界经济体系和政治结构下的世界经济。在世界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赢的话语权得到提升。

  (五)共建“一带一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抓手。应积极推进互联互通,完善创新合作机制,促进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战略咨询服务、项目对接服务、国际法律咨询服务、国际金融服务和基础设施投资咨询服务应努力搭建一个互联互通的“一带一路”合作大平台。与世界各国分享“一带一路”经济全球化成果,讲好中国“一带一路”的故事,落地“一带一路”的国际项目,推动全球经济高质量增长,让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和中国发展惠及世界各国企业和人民。

  (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正确道路

  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词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超越国家身份,体现天下担当;命运,升级合作共赢,体现命运与共;共同体,超越地球村,树立大家庭意识,塑造共同身份。命运共同体的核心要旨就是,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

  这点也得到了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呼应。命运共同体思想继承和弘扬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全球治理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核心理念,为“一带一路”建设塑造了灵魂,超越消极意义上“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形成积极意义上的“命运相连、休戚与共”,不仅可以在物质层面,还要在制度、精神层面上求同存异、聚同化异,塑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新身份,开创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人类新文明。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今天的“合”,就是超越国家的狭隘、利益差异,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推动建立文明秩序,超越狭隘的民族国家视角,树立人类整体观。十九大报告指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联合国大会、安理会和专门机构多次通过决议,支持 “一带一路”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表明其获得广泛的国际共识。

  总之,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起手来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是世界各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美好愿望。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与各国人民并肩同行、共同奋斗,一定能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作者:刘虹飞,中欧协会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促进委员会会长;中欧协会一带一路国际项目合作促进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