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一带一路”给新能源产业带来商机
2020-02-17 12:02    来源:中华工商网

    2020年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第七个年头了,在过去的近七年里,“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通建设成果丰硕,正在朝着和平、繁荣、开放、绿色、创新、文明的目标不断迈出坚实步伐。从“五通”到“六路”,从气势恢宏、行云流水的“大写意”到精雕细刻、工整严谨的“工笔画”,“一带一路”倡议逐步走深走实。在2019年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达成6大类283项务实成果,为全球经济增长开辟更多空间,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贡献。但不可否认,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项目中除了面临国内去过剩产能与供给侧改革平衡、一带一路国家的政治和社会风险所带来的成本增加和回收等诸多挑战之外,还面临不少生态环境风险。由于“一带一路”上投资项目主要为基础设施、交通、能源、矿产、森林、水电等资源项目,在环保意识日益提升的今天,这方面投资的生态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也正在日益增加。如何提升中国企业的绿色竞争力、 推动和引导企业境外投资时,充分考虑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绿色技术体系的构建和完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的优化,化危为机,实现绿色一带一路的可持续和低碳发展是中国决策者需要面临的挑战。

 

    以新能源行业为例。由于产业园的建设是“一带一路”建设里最值得关注的重点之一。在国外建设中国企业成规模的产业园区,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国国内经济开发区的经验。但是产业园的建设和运营是离不开能源供给的。一带一路的许多国家,在能源供给和基础设施方面普遍薄弱。

 

    目前,中国在“一带一路”上走出去的能源投资还主要集中于火电和大型水电。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我国内部的能源政策改变导致火电的内需变小,火电企业需要向外扩张以获取更大的市场。二是一带一路所在国的能源政策不够清晰并且对新能源的认识不够完善,短期内需要大型快捷经济实惠的能源以支持经济增长。供应和需要对接后导致火电和大型水电变成这些发展中国家最直接、最便利的能源解决方案。但是在全球越来越关注环境和气候变化的当下,火电和水电的投资越来越面临环境和社会风险。

 

    首先,在全球碳减排及“脱炭”(coal phase out)的大环境下,各国政府未来也会考虑国际政治和舆论的压力,投资大型的火电站,变得越来越“不合适宜”也违背了中国政府推崇绿色一带一路的初心;其次,水电投资方面,水电项目一度是“一带一路”投资项目的宠儿。在国内水电市场从中长期看趋于饱和的态势下,同时,又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引导下,相关部门正酝酿推出新一轮“走出去”支持政策中,水电是中国政府全球“推销”一个拳头产品。目前,全世界超过2/3以上水电市场都被中国占据。但随着一带一路项目的深入,人们发现水电项目的境外投资的复杂性远远高于境内投资,原因在于不仅境外投资的基础建设项目周期长、难度大、资金投入量大,同时,东道国的社会、文化、政治、法律等各方面都是相对陌生的,导致风险的可预测性降低,即使履行了程序上的手续,仍有可能因后期情况变化而遭受损失,因此风险的爆发指数升高。另外,随着人们对水电的认识加深,发现它的两面性,一方面满足发电、农业灌溉、城市与工业发展等用水需求,但另一方面改变了河流的流向并切断了河流的连通性,成为 导致全球淡水生物多样性锐减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对众多河流下游的三角洲造成不可逆的地质影响。目前,全球有不少水电项目备受关注和争议,如柬埔寨松博水电站、坦桑尼亚斯蒂格勒峡水电站、印尼巴丹图鲁水力发电站、菲律宾卡利瓦大坝等。所以在具有高保护价值的区域修建水坝,越来越受到抵制。即使最终建坝需求仍不可避免,要取得各利益相关方同意的前提下,确保选择对环境影响相对最小的地方作为水坝坝址、并确保大坝的建设和运营对生态环境影响降到最低一些条件,也会大大增加修坝的成本。另外,由于气候变化带来的更加不规则的降水也为大型水电的发电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根据德国“后大坝时代”(Postdam)研究机构 的数据显示全球的1/3水电站将会因为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旱而无法运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从这个角度来看,如何超越水电,选择面向未来的更清洁的可在再生能源进行投资是势在必行。

 

    据“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的研究表明: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有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强烈需求,而中国已成为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领导者。近年来,中国对发展可再生能源越发重视。按照国内相关规划,到2020年,清洁能源应成为能源增量主体,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15%;到2030年,新增能源需求应主要依靠清洁能源满足,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升至20%左右。刚刚结束的联合国新一轮气候变化大会对《巴黎协定》的实施细则进行谈判,全球媒体再度聚焦关乎人类命运的气候变化问题。与会各方认为,为了在2050年完成化石能源转型,世界经济必须进行大改革。发展清洁能源是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清洁能源是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全球能源行业正处于发展的转折点,国际社会认为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将改变全球清洁能源产业格局,将会加快沿线各国能源设施互联互通,为促进清洁能源国际合作提供广阔平台。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连接亚洲、中东、非洲和欧洲近80个国家,占全球GDP的三分之一,贸易额的四分之一,覆盖全球60%以上的人口。如此巨大的覆盖面给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带来了巨大机遇。近年来,中国清洁能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和技术装备水平连续跃上新台阶,为缓解能源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作出突出贡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风力发电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一,排名前十的风力涡轮机制造商中有四家来自中国,全球十大太阳能电池板制造商中,中国占了六家,太阳能发电量占世界的四分之一。“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国实现先进技术和清洁能源领域的长期战略转型。“一带一路”将为中国强大的工业技术开辟新的市场,包括迅速发展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进程中,中国可以为亚洲43亿消费者提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商业模式,为重塑全球能源结构做出贡献, 为对抗气候变化造福子孙万代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