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老挝投资风险分析
2020-02-25 11:02    来源:中国东盟研究院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老挝为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作为中国实施与东盟互联互通战略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阵地,老挝的地缘优势显著,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赴老挝投资。在此背景下,老挝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市场,对其投资的机遇与挑战同时并存。本文从当前中国对老挝投资的现状入手,分析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老挝投资的机遇和风险,并给出在命运共同体和全球化战略下如何做好风险控制及投资效益最大化提出建议。

  一、引言

  老挝是位于中南半岛北部的内陆国家,境内80%为山地和高原。产业发展以农业为主,工业发展基础薄弱,目前仍是不发达国家之一。中国是南部与老挝接壤的友好邻邦,也是目前对老挝最大投资来源国。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命运共同体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到不断发展。老挝对外开放政策的不断推进,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国有和私营企业到老挝投资办厂。老挝作为东盟国家经济基础较差的国家,却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具有投资办厂的天然优良条件。

  老挝位于大湄公河地区中心位置的十字路口,投资老挝不仅有助于巩固中老友谊,加快双边贸易发展,更有利于提高东盟各国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提高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贸易互联互通。

  为达到优化投资结构、扩大投资效益的目的,更深入的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发展,达到中国与老挝及东盟国家共赢的局面,本文对中国目前在老挝投资的现状和优劣势进行了研究。

  二、老挝现有中国直接投资的现状

  老挝是东南亚国家中唯一的内陆国家,属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境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多,孕育了湄公河等众多河流丰富的水力资源。根据老挝计划投资部(MPI)的数据,老挝最吸引外国投资的产业领域主要集中在电力 (29.41%)和矿产开发 (21.99%)两大基础设施建设。随着全球一体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老挝的外国直接投资不断增加。随着资金的投入,老挝基础设施得到不断改善,经济发展日益迅速。

  据中国商务部统计,2019年1-9月,中国对老挝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7.6亿美元,位居东盟国家第三,全球第十。目前中国是老挝的第一大投资来源国、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贸易伙伴。在中国对东盟的十个国家的进口按年度增长排序中,老挝位居第三位。中国向东盟的十个国家按出口增长排序,老挝位居第二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开展,拓展了中老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双方继续深化经济贸易合作。近年来老挝政府不断加大的对外开放政策,也为中国企业赴老挝投资提供了政策支持。

  (一)投资结构分析

  据老挝计划投资部数据,外国直接投资主要吸收在矿产业和电力领域。2001-2013年,中国对老挝工业投资的增长速度最快,投资总额最多。2013-2016年,中国对老挝农业投资的增长额度变化不大,但工业投资额度在慢慢减小,服务业投资比重快速上升。如今,虽然工业仍为中国投资领域的主要产业,但可以发现对服务业的投资逐年上升。由图1可以看出,建材产业在中资企业在老挝投资的占比最大,主要是由于异军突起的房地产业对材料的刚性需求,推动了对老挝建材产业的资金投入。

 

  (二)投资企业的经营模式

  对老挝投资的中国企业中,独资企业占了绝大部分的比重。独资企业投资的领域多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比如在交通领域的水电设施建设中,模式多以BOT和TOT为主。调查显示,中资企业在老挝的资产规模相对不大,小微企业占比超过53%,中型企业占比 26.61%,而大型企业占比为最小的20.18%。 

  (三)投资区域分布

   由于地缘优势,与老挝接壤的我国南部地区对老挝的投资额度较大。目前,在老挝投资的中国企业主要分布在云南、海南、广东、上海、浙江和四川等省份。云南省是中国企业对老挝投资的主要省份,中国企业对老投资额的近 80% 均来自云南。随着政策的变化和企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中部和北方的省份都对老挝加大了投资力度。

  三、老挝吸引中国投资的因素

  老挝的政治局势稳定,实施开放政策以促进持续的经济增长。老挝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租金、丰富的矿产和水能资源,都促进了中资企业在老挝投资办厂的需求。

  (一)稳定的政治环境

  老挝和中国同属社会主义国家,执政方式为一党执政。作为老挝唯一的执政党,老挝人民革命党一直掌握着国家政权,国内政局稳定,有利于外商长期稳定投资。在老挝人民革命党的领导下,老挝的市场经济日趋完善,建立了对外开放政策,成为了老挝吸引中国企业投资的坚实政治保障。

  (二)优越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丰富

  老挝是东南亚唯一的内陆国家,虽然经济发展较落后,但却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等。目前老挝的矿产资源已发现的有20多种,包括锡、铅、钾、铁、金、煤等。作为“东南亚最后一块未开发处女地”,老挝的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其中包含多种例红酸枝和紫檀等珍贵木材。贯穿老挝境内的湄公河全长约1846.8公里,为老挝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三)价格低廉的生产要素

  老挝国内地广人稀,是东南亚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据老挝计划投资部报告,老挝吸引外国投资的优势有低廉的土地租金和能源价格,平均每平方公里16.5人。对于劳动力水平,老挝日最低工资水平仅为3美元,为亚洲地区工资水平最低的国家之一。对于中国日益昂贵的人工成本来说,老挝提供了产业转移的优势劳动力要素。

  四、中国对老挝投资存在的问题

  (一)中资企业员工雇佣本土化

  中资企业员工雇佣本土化是老挝民间争议较大的问题。民间普遍认为,中国公司雇佣的多为中国国籍的工人,因此对当地所创造的就业机会十分有限。在老挝的中资公司偏好雇佣中国籍员工的主要原因为语言问题。除教育水平和技术因素外,语言问题是雇佣当地工人的最大障碍因素之一。对于一些工作,中资企业更偏向雇佣使用会中文、无语言沟通障碍的中国工人。

  总的来看,在雇佣本土化问题上,一面是老挝本地工人的语言制约无法满足中资公司的雇佣需求,另一方面老挝政府想提高本土员工的就业率,当地民众希望进入外企获得更高工资。随着越来越多的中资企业进入老挝从事经营活动,劳动力雇佣本土化的问题势必日益成为制约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以获取利润及中资企业在老挝形象的重要因素。老挝政府应与中资企业积极共同协商,以寻求更妥善应对雇佣本土化、本地劳动力被排挤的问题。 

  (二)土地使用引发的相关法律问题

  中资企业在土地租赁和使用过程中,与当地政府和民众的关系十分频繁和紧密,因此土地使用问题也无可避免的容易引起争议。中资企业在老挝的投资多为水电站和建材厂等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部分中国企业在老挝的土地租赁和使用中存在不规范的行为,损害了当地人的利益,引起了老挝当地民间组织和政府人员的不满。

  老挝的土地利用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小的民营资本投资,比如土地租赁种植农作物。另一类的土地问题,比如拆迁产生的问题就较为复杂,中资公司按照规定交付了相关费用,但是由于老挝方面的原因没有发放及时或者到位,引起的对中资公司不满是较为普遍的问题。前者确有存在一些私下交易,没有走正规的土地租赁手续。比如租约没有到期却因经营问题而弃租的现象的确存在,但是不具有普遍性,只是零星个案。 

  老挝的土地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和管理。根据老挝法律,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企业或个人只能转让和受让土地使用权。因此政府对中资企业的土地使用权是有硬性规定的。中资企业在老挝当地存在的土地使用纠纷并不严重,而且原因多不在中方。但是由于承包商或承租方为中资企业,老挝民间组织或民众会更多的把责任引咎到中国身上。这一问题的存在却成为影响中国投资形象和中老关系的重要因素,应该引起重视。 

  (三)基础建设引发的环境保护问题

  中资企业在老挝的投资主要为基础设施建设,包括能源资源、水电站的建设、道路交通和农业种植等领域。这些领域的投资都会拉动老挝的经济发展,但同时由于多为资源消耗型产业,无法避免的也会对当地的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比如中国香蕉园的种植,被指出带来了河流污染和鱼类骤减,使用的化学物质也危害了工人的身体。湄公河上的水电站建设,对于自然植被和森林的破坏,以及由此导致的温度升高都是有直接负面影响。从老挝政府发展规划看,水电站建设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经济的增长也十分依赖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国在老挝参与的水电建设存在几种情况,一种是中国公司本身是水电站的发包、建设方,另一种是中国公司只是承包建设方,而且这种情况占大多数。中国公司在水电站建设方面具有很强的技术和成本竞争优势,所以在老挝的绝大多数水电站都是中资公司建造的,加上中国公司的雇员偏多,老挝当地人民自然就认为环境问题是中资公司造成的。虽然在长远看来中国对老挝的贡献极大,但从短期和民众及民间环境保护组织看来,许多基础设施建设都带来了污染和破坏,也造成了对中国的负面舆论效应。

  五、中国在老挝投资存在的风险

  (一)投资领域过于集中

  目前中国在老挝投资的产业主要为矿产业和水电业,均为资源消耗型产业。这些项目的建成在短时间内可以促进老挝经济的发展,但是从长远来看却对经济的绿色发展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同时由于是资源消耗型产业,附加值不高,难以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开发的过程中,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不仅容易对企业造成损失,还容易引起当地人民的不满,造成负面的舆论影响。

  (二)老挝投资法律不完善,政策缺乏透明度

  调查显示,有54.84%的中资企业认为老挝的投资政策不完备、不透明,导致不确定因素增多,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资企业对老挝市场投资的力度。老挝国内的法律体系尚不完善,立法内容与实际执行甚至有发生冲突的情况,给中资企业带来了很多不便。对于民众怨言过大的项目,老挝政府的第一反应就是发布禁令,先禁止其运行,再另行研究决定政策指导方向。例如因民众反应中国承包的香蕉种植园污染环境,影响居民生活,政府在随后一段时间便暂停批复香蕉种植园的申请,并最终决定撤销国外的香蕉种植园。

  这种政策的随意性中间夹杂着较多的不明确性,容易引发执政阶层腐败和投资者的望而却步。在这种状况下,国家对外界财富新力量的吸引力,主要依靠政策的优惠力度。但是在政策优惠上,老挝政府的政策变动随意性导致缺乏有效的控制和连贯性。因此,老挝政策的不确定性在一定程度上会让中资企业蒙受损失,不利于两国关系的发展。 

  (三)基础设施薄弱,运营成本高

  老挝国内多山地,交通和通信设施仍不发达。从交通方面看,老挝境内仍以公路运输为主,道路状况较差,未形成大范围的交通联络网,导致运输能力有限,而陆地运输成本较高,企业运输费用变大,投资成本大大增加。从海运方面,湄公河虽贯通全境,由于全程通航范围较小,因此运输能力也受到限制。从通讯角度看,老挝的网络普及率不高,导致企业有可能在通讯联络上存在一定阻碍,不能及时获取信息。

  (四)竞争压力大,商品价格战激烈

  老挝本地人均消费少,市场容量小。近年来除了中国外,泰国、越南、日本等各国企业纷纷进入老挝市场,难免造成市场拥挤,企业间竞争激烈。中小型中资企业投资较为集中的建筑工程领域竞争尤为激烈。目前由于老挝市场的拥挤,一些中资企业为了招揽项目,常常以低利润甚至亏本的价格来竞标。低价竞争不仅给自身带来较大的财务风险,也对企业品牌造成较大的损害。目前中国、越南和泰国在老挝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各具有各自的投资优势。如今意大利等欧美国家也开始涉足老挝的直接投资,竞争逐渐白热化。 

  (五)市场需求不足

  老挝人口密度较低,仅为30人/平方公里,市场容量较小。对于一些服务业企业来说,市场实际远远小于市场预期。除去人口规模较小外,老挝的国民收入普遍较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老挝的国民消费水平,很多第三产业的实际需求不足。

  (六)税收风险大,隐型成本高

  老挝与中国签订了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但却并没有明确规定当此协定与国内税法冲突时应该遵守哪项规定。此时老挝的税务机关拥有主要的决定权,给企业带来了税收的隐性成本。中资企业在老挝从事商业活动无法自主取得纳税证明,需要通过当地的代理机构办理,增加了税负的成本。

  (七)劳动力素质偏低,缺乏科技型人才

  老挝的教育普及程度不高,教育水平较低,高级劳动力资源严重不足。在中资企业的雇佣过程中,难以雇佣到科技型人才。而老挝本地政府和民众均对雇佣本土化持排斥的态度,因此中资企业不得不耗费钱财和人力对老挝本地劳工进行培训,加大了投资经营成本。

  六、提高中国对老挝投资效率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绿色金融

  目前中国对老挝投资的产业多在重工业等资源消耗型产业中,虽然短时间内会极大促进老挝经济的发展,但长期以往会造成老挝资源的枯竭。利用资源的枯竭换回经济的不健康增长是无法实现老挝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在援助老挝发展的过程中,应适当调整投资产业,注意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可持续发展。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和税收引导外资向不同的产业辐射。

  (二)积极与当地政府建立良好关系

  中资企业应与当地政府定期沟通,对于政策的变动保持密切关注。在面临问题时,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优途径。中资各个企业也可以通过老挝中国总商会等组织,加强与其他中资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互动,相互借鉴经验,实现共赢局面。

  (三)发挥“一带一路”的促进作用

  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基建企业的参与为老挝解决了基建资金不足的问题,两国政府间也更好的加强了政策性沟通,促进两国企业的对接。中国政府应积极召开各类研讨会,促进两国政府间交流,完善产业信息交流平台,为企业发展提供及时的政策资讯。同时,建立相应的沟通协调机制,在中资企业遇到问题时,双方及时交流沟通解决,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减少风险。

  (四)多领域开拓合作商机

  除去资源消耗性产业的合作,中国与老挝在多个领域仍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除了经贸上的往来,中国和老挝民间交流也日益密切。2020年是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合作年,在双方经贸合作的良好基础上,在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日益密切的基础上,中老两国在旅游、人文交流、物流通讯、农业科技合作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提升合作的空间。  

  (五)提前做好风险评估工作

  对于老挝国内税法政策、投资政策、人口消费等情况,应结合自身企业实力、市场面向人群、风险抗压能力、资金扭转情况具体分析,进行科学投资。提前评估在老挝投资的风险,减少企业投资的不确定性。

  (六)实行薪酬激励制

  对于引入科技型人才,可实行高薪的激励机制,从而可降低培养员工的人力资源成本。对于表现优异的员工,可适当提高薪酬和福利,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培养对企业的忠诚度。

  七、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资企业对老挝的投资不断扩大。识别避免风险,做好风险把控,可以使投资效力最大化。中国对老挝投资的增长,不但促进了老挝的经济增长,巩固了中老友好关系,还通过中老投资的示范效应,使更多的东盟国家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