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站在改革开放新前沿 积极走出去 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2020-06-02 10:06    来源:华西都市报

  以成渝双子星为代表的西部地区发展正在向纵深推进。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4月16日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成渝地区发展的逐步升级背后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升级,作为西部地区“领头羊”,成都和重庆正在由偏保守的文化向“走出去”的开拓型文化转变。

  成渝应该错位竞争、协同发展,站在改革开放新前沿,在“一带一路”引领下“走出去”,“以前是做贸易、做加法,现在要做投资、做乘法。”

 

  中欧班列(成渝)开行突破10000列

 

  新华丝路网数据,2019年,中欧班列(重庆)重箱折列超1500列,位居全国第一,运输货值也位居全国第一。截至目前,中欧班列(重庆)累计开行超4500列。

  经过6年多运营,中欧班列(成都)累计开行超过4600列、年复合增长率达120%,成为全国运行最稳定、运行时间最短、发班频率最高的中欧班列,累计带动217亿美元进出口贸易。

  2020年3月27日上午,中欧班列(成渝)开行突破10000列。

 

  3条西部陆海新通道

 

  2019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明确建设自重庆经贵阳、南宁至北部湾出海口,自重庆经怀化、柳州至北部湾出海口,以及自成都经泸州(宜宾)、百色至北部湾出海口三条通路,共同形成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通道。

 

  “一带一路”引领 成渝双城应积极“走出去”

 

  从“一带一路”的角度看,成都和重庆的表现如何?对此问题,王义桅以中欧班列为例予以了分析。

  王义桅表示,过去是东部带动西部发展,东部地区始终处于产业链的高端,西部地区则处于供应链的中下游,过于依赖东部或者沿海地区。直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内陆地区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不再依靠东部的带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西部也在带动东部,两者更为互联互通。在这样的局面下,我们的思路也在调整,比如成都可依靠航空,发展为无水港口。

  相对成都,重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一度先声夺人,中欧班列始发于重庆便是一例证。重庆是国内重要的内陆港口城市,有大量的制造业,尤其像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以前通过传统的海上运输,从重庆进入长江到上海,再发货到欧洲。但随着全球产业链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需要提高生产运营效率,就开始考虑直接从欧亚大陆将货物运输到欧洲,而这便是中欧班列开行的初衷。贸易方向绕开了海洋,直接通向欧洲,缩短了运输时间,未来可能还会进一步缩短。如此一来,重庆的比较优势就出来了,还带动了其他一些内陆城市开启中欧班列,比如波兰到成都的班列就很活跃,这便是示范效应以及“领头羊”的角色作用。

 

  开发第三方市场 成渝应错位竞争协同发展

 

  成都、重庆这两个“一带一路”的节点城市,如何进行差异化发展?又如何作为优势互补的整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实现“1+1>2”?

  对此,王义桅表示,两个城市应该错位竞争、协同发展,不仅在国内,对国外也应分工协作、联动发展。重庆和成都有不同的比较优势,比如成都的电子信息产业比较多一些,跟欧洲的合作更多一些,而重庆在传统制造业如汽车产业等方面比较有优势,两者可以协同发展、更积极地走出去,比如说在非洲投资,成都和重庆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另外,中国和欧洲提出了中欧合作开发第三方市场,而成都跟欧盟的紧密联系,就可以转化为开拓第三方市场的效应。中日关系的改善,也会推动日资企业在重庆的投资。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疫情进一步推动了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经济、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发展,这次机遇一定要抓住,中国的城市要迅速走向世界,确立在数字领域的话语权。

 

  互联互通模式下 成渝地区需要抓住机遇转型

 

  2019年8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王义桅认为,此规划将为成渝地区的发展带来非常大的机遇,或可实现乘数效应。

  王义桅说,陆海新通道的思想非常体现新时代互联互通的效应。当今世界不再强调分割陆权、海权、内陆经济、沿海经济,而强调互联互通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上,成渝通过陆海大通道,将带动整个西部到西南部的大连片经济建设,然后走向欧洲、东南亚。

  比如,云南正积极地实现东南亚到南亚的连接,而往北边延伸就到了成渝;中国知名的两个白酒品牌,四川的五粮液和贵州的茅台之间通过酒文化连接,川黔之间可实现更大的产业化。

  另外,成渝地区也需要抓住机遇转型。陆海大通道是国际大通道,如果把欧亚大陆很好地互联互通起来,将会产生“1 + 1>2”的效果。以前改革开放,我们更多做的是贸易,做的是加法;现在更多是做投资,做互联互通,做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