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带一路”引领绿色低碳能源治理格局
2020-06-02 10:06    来源:国网能源研究院

  编者按:当前我国能源电力行业国际化步伐加快,通过广泛国际能源合作,影响力不断提升。未来需要继续深刻把握国际能源的变化趋势、合作模式、风险管控、市场机制等方面的规律和认识,进一步发挥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作用和价值。国网能源研究院能源互联网研究所聚焦国际能源政策、能源国际政治、全球能源治理、跨国电力联网及国际能源投资等方向开展系统研究,提出了跨国电力联网潜力、能源电力政策交互影响、能源电力海外项目风险防控等分析模型。本专栏围绕能源治理、地缘政治、气候变化、能源安全、一带一路等,结合相关成果和研究思考与读者进行交流分享。

  文章导读: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稳定国际能源市场、防控对外投资风险,我国需进一步提升全球能源治理影响力与话语权。与全球气候、清洁能源治理相关的国际能源权力格局处于变动过程中,这为我国引领提供了重要机遇。“一带一路”可作为我国引领全球能源治理的重要平台。应重点加强与欧盟在气候变化及清洁能源领域的政策协调;充分利用G20、BRICS等大国协调平台推进在绿色、低碳议题上能源合作机制的建设;构建以电力与碳为重点的一体化“一带一路”能源市场。

 

      一、世界能源向绿色、低碳转型

 

      随着传统化石能源消费引起的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外部性问题日益严峻,世界各国均将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作为一项重要能源战略,世界能源格局由化石能源主导向绿色、低碳转型。清洁能源加速发展,近10年仅风能光伏的年均增速便达15%。清洁能源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比重由2016年的15%将提升至2030年的35%。同时,技术进步快速提升了清洁能源开发的经济性。风能、光伏发电成本在2015至2020年间预计分别下降12%与25%,其经济性将在2025年前后超过化石能源。未来20年传统化石能源仍将是世界主体能源,但其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持续降低。

      能源转型期对新型能源的开发利用往往是国家权力提升的重要基础。18、19世纪的英国及20世纪的美国分别对煤炭、石油资源的掌控,是其获取及维持霸权地位的重要支撑。当前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背景下,通过技术的革命性进展,创新发展清洁能源,率先建立低碳经济体系将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二、应对气候变化及清洁能源发展渐成全球能源治理焦点

 

      气候变化关涉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气候治理更是世界主要国家影响全球能源转型及经济秩序的权力来源。目前已有90%的联合国成员国和3000多家国际组织参与国际气候谈判。发展清洁能源减少碳排放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手段。气候与清洁能源议题已成为当前全球能源治理焦点。

      世界主要能源治理国际组织均加强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工作。如,国际能源署明确提出转型成为全球清洁能源技术和能源效率中心,并成立技术协调机制以加强相关工作。一系列专注于气候变化与清洁能源发展议题的国际组织相继创建,包括国际可再生能源署、碳封存领导人论坛等。

      全球气候与清洁能源治理的发展趋势为中国发挥引领作用提供了机遇。一方面,美欧发达国家治理赤字问题加大。全球气候治理中欧盟与美国的领导力处于下降趋势,为中国等发展中大国的引领提供空间。欧洲民粹主义、内部矛盾等问题削弱了欧盟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统一行动力,由领导者逐步转变为“搭桥者”。特朗普政府强调“美国第一”,提出大力发展化石能源,大幅削减对全球气候治理的资金援助,甚至退出《巴黎协定》,严重影响其国家形象。

      另一方面,能源市场问题得到更多关注。由于石油供应危机时有发生,能源供应安全曾是全球能源治理的核心问题。清洁能源一般不存在供应不足问题,构建公平、透明的清洁能源发展市场相对能源供应安全的重要性上升。清洁能源产品贸易争端、技术转移、融资及建立完善的全球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均将是全球能源治理的重要内容。中国是世界自由贸易、投资市场的受益者、倡导者,亦是全球清洁能源最大投资国与技术领先国,可在全球清洁能源市场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结合“一带一路”发挥引领作用

 

      “一带一路”可作为引领绿色、低碳全球能源治理格局的重要平台。首先,“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推行开放、包容、绿色、共赢合作理念,持续提升负责任大国影响力。其次,“一带一路”注重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对接,有助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资源及劳动力的有效衔接,并促进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技术和设备, 加快清洁能源的推广利用。再次,“ 一带一路”将大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以分摊和降低电力使用成本,并提高清洁能源的消纳比例,实现资源的跨国跨区域优化配置,推动社会经济绿色转型。

 

      四、关键举措

 

      推进大国协调。相关大国的态度是影响“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主要因素,大国协调也是新型大国关系外交理念的重要体现。应重点加强与欧盟在气候变化及清洁能源领域的政策协调,中欧化石能源严重依赖外部供应,在推动世界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方面具有较大共同利益。应充分利用G20、BRICS等大国协调平台。G20可作为发展中大国与发达国家平等协商、协调政策的重要平台,BRICS则是发展中大国间协调的重要机制。中国需引领G20与BRICS在绿色、低碳议题上能源合作机制的建设。

      建设一体化的“一带一路”能源市场。一体化的能源市场意味着能源可更加自由地跨国界流动,能源价格在竞争的基础上由市场机制形成,能源生产与供给由区域内国家根据自身能源禀赋实现,并通过能源市场供求信息实现优化配置。构建一体化能源市场,需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能源相关投资与贸易规则体系的建设,并形成能源产品质量标准、能源网络标准、市场监管等统一市场协议。为推动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引领绿色、低碳能源治理格局,应着力构建“一带一路”一体化的电力与碳市场。

      电力市场。推进“一带一路”国家电网互联。一是帮助基础设施落后国家实现电网升级改造,提高电力普遍服务水平;二是统筹规划“一带一路”区域清洁能源电源基地。如加强与东南亚、中亚等水资源丰富的国家在跨境河流综合利用方面的合作,开发水电资源。在中亚、南亚国家投资建设风能、太阳能电源;三是支持现有的跨国电网互联建设,包括东北亚超级电网、东盟电网(APG)、吉塔巴阿“CASA-1000”电网等。同时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及孟中印缅电网互联规划。建立多边机制、加强政策沟通。一是形成推进电力互联互通的政府间协调机制及政策支持体系;组建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电力企业联盟,推动各国电力市场化改革;三是形成统一的市场规则、监管框架、电网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设备与技术标准等;四是建立跨国电力交易平台,构建电力现货市场、辅助市场及金融市场。应首先考虑加强利用现有的多边合作机制。如加入东盟国家电力合作机制(HAPUA),促进上合组织的电力合作议题。注重次区域的示范效应。可考虑以跨国电力交易已铺开、政策协调机制已搭建、多边电力合作已相对成熟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电力市场建设为典范,并将其经验进一步推广到“一带一路”其它地区。

      碳市场。目前全球已有40余国家、20多个区域正在建设或已经建立碳市场,且欧盟、美国等碳市场已与外部碳市场进行初步联结。且据世行预测,到2020年全球碳市场规模约为3.5亿美元,将超过石油成为第一大能源和环境权益类衍生品市场。为在将来全球碳市场中发挥引领作用,中国需在全国统一碳市场建设过程中提前谋划与外部碳市场联结。首先是加强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是碳市场国际联结的市场机制问题,包括碳减排总量设置方法、碳排放权配额分配方法、碳交易规则执行与监管等方面。研究不同市场机制设计对中国利益的利弊,总结分析欧盟等碳市场国际联结的相关经验及教训;其次是让欠发达国家基于特定项目参与中国碳市场交易。比如有选择地将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支持的碳减排项目纳入中国碳市场;再次是开展跨国碳市场联结的试点工作。东盟国家与中国在气变谈判中政策相近,已有低碳发展合作的基础,经贸往来也较为密切,且中国与东盟国家已有东亚峰会、东盟+1、亚信峰会等较为成熟的多边合作机制。因而,可首先与东盟国家探讨多边的碳市场机制设计问题。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相关的国际规则,如《巴黎协定》框架下的国际减排成果转让机制(IT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