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合会年会绿色“一带一路”主题论坛嘉宾观点:“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SDG13)
2021-09-18 09:09    来源: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BRIGC

  2021年9月8日,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2021年年会“绿色‘一带一路’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主题论坛在京举办。论坛由“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简称绿色联盟)、克莱恩斯欧洲环保协会和世界资源研究所共同承办。

  论坛第一单元围绕“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SDG13)进行了讨论。嘉宾发言要点如下:

斯蒂尔  国合会委员、绿色联盟联合主席、贝索斯地球基金总裁兼首席执行官

  绿色丝绸之路可带领大家走上应对气候变化的正确道路,有助于落实即将在昆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的决议,可以帮助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投资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模式。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取得了良好的进展,如商务部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对外投资合作绿色发展工作指引》,从以往遵守东道国环境法律法规转变为鼓励企业采用更加严格的国际组织或多边机构通行标准或中国标准开展投资合作活动,这些改变激动人心。

  纵观历史,过去的环境保护是阻止环境破坏,而现在的环境保护则是在防止环境破坏的同时积极提升环境惠益,这也是当前“一带一路”所处的阶段。“一带一路”开始更注重投资,鼓励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根据东道国需求进行投资;随后开始注重针对投资项目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按照国际标准避免造成破坏。目前,“一带一路”在防止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提升经济效率,促进新技术发展,减少风险,促进繁荣。这需要将“一带一路”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衔接,并能够帮助发展中国家有效实现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

  鉴于“一带一路”同时促进货物与商品贸易,中国作为大宗软性商品最大进口国之一,如能在昆明会议中考虑建立相关贸易政策与法规,确保“一带一路”商品贸易的绿色化,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贝索斯地球基金愿积极参与和支持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相关工作。

周伟  国合会委员 交通运输部原总工程师

  “双碳”目标下中国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挑战和机遇对“一带一路”众多发展中国家有着共同的借鉴意义。

  挑战,主要是现代化建设和人们对更加美好生活的需要,带来的交通发展的刚性需求和“双碳”目标下全球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硬约束之间的矛盾造成。从国际交通碳排放的规律来看,中国交通的碳排放还会持续增加,很可能交通领域是中国碳排放最后达峰的产业领域。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就在于推动交通运输的低碳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议:一是实现结构优化,重点是要调整优化运输结构,降低交通运输部门碳排放总量。二是管理提升,重点加快提升运载装备燃油消耗量的排放标准和碳排放的限值标准。三是通过技术进步推动减碳,重点是要加快推进运载工具的清洁能源化。四是在需求侧管理方面发力,尤其倡导绿色消费和文化创新。

  机遇,包括产业升级机遇、政策机遇和投资机遇。把握机遇,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交通运输碳排放源的监测体系和排放清单。二是强化交通运输碳足迹分析,科学合理的确定交通运输碳达峰的峰值和时间。三是合理确定交通运输绿色转型发展的阶段性目标,谋划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四是推进交通运输低碳转型考核体系,并将其纳入地方、行业以及企业的考核体系。五是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绿色金融和碳交易市场,同时要强化碳循环技术的研发,尤其是在碳汇、碳捕捉、碳封存等方面的技术研发和应用。

翟东升  国家发展改革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

  共建“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实践合作平台,应对气候变化是各国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都与人类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应该协同联动,相辅相成,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是协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中国企业走出去,积极开展绿色能源国际合作,帮助东道国降低碳排放水平、实现能源转型,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据有关方面统计,截至2020年底,中国企业参与境外水电建设项目416个,总装机13.7万兆瓦;中国风机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为全球市场提供了75%的光伏电池片和73%的光伏组件。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正在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新亮点和新主题,此外,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中国不仅要率先垂范绿色发展,还要主动引导、影响这些国家走绿色发展道路,做出更大的绿色贡献。

邹骥  国合会特邀顾问、绿色联盟咨询委员会委员、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

  在全球疫后韧性复苏的大背景下,通过绿色合作推动低碳转型,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必然选择。低碳转型需要考虑“一带一路”国家的能源需求,用可持续的方式、最先进的非化石能源满足“一带一路”国家的发展需要,协同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人人获取能源”(SDG7)和应对气候变化(SDG13)目标。

  建议发挥绿色联盟平台作用,结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凝聚政府、企业等相关利益方建立圆桌议程,共同探讨、磋商兼顾共建国家电力消费、应对气候变化、空气质量改善需求的绿色能源合作方案,特别是在大规模的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进程中遇到的技术、财务、投融资等问题,通过搭建合作和交流平台,凝聚绿色共识。

奥云  绿色气候基金对外合作局主任、前蒙古环境与绿色发展部部长、前蒙古外交部部长

  中国的碳中和承诺给全球带来了新的希望,也让人们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中国碳市场的推出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我也期待着中国在碳减排和转型方面的详细措施。结合基金会的工作,我认为“一带一路”需关注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一是增加气候投融资以应对气候变化,并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复苏。“一带一路”国家目前绿色投资需求较大,但绿色转型投资的回报周期较长,不定因素较多,实施过程需要与环境气候标准“挂钩”,争取以最小的变化促成更大范围的绿色低碳发展。

  二是“一带一路”投资应当与各国的国家自主贡献目标(NDC)保持一致,从而吸引更多发展中国家参与其中,帮助共建国家达成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而在机构建设层面吸引更多私营企业参与,并带来更完善的创新金融工具。

  三是继续在南南合作机制下,实施面向共建国家的能力建设项目,帮助共建国家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我们已经准备好与“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合作行动,开展针对低排放技术的投资。到10月初,绿色气候基金的共同筹资额达到10亿美金,有超过140个发展中国家作为合作方,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解决方案。所以“一带一路”项目对于我们来说十分有价值,我们也希望能够围绕着“一带一路”项目加强交流,深化合作。

劳伦斯  世界资源研究所传播副总裁

  当下,气候变化是全球面对的共同挑战,IPCC最新发布的报告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中国目前正在更加积极地发挥引领作用,“一带一路”绿色基础设施项目将给中国、共建国家乃至全世界带来巨大收益。所有已经做了国家自主贡献承诺的国家,都应该将其作为出发点,考量“一带一路”项目的投资。

  举例来看,中国的高铁网络建设居于世界首位,长度达到23500英里,其低碳转型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价值。2021年上半年,中国没有新增“一带一路”煤电项目投资,反映出中国政府对于绿色基础设施投资的高度重视,将引领更加绿色的“一带一路”投资发展趋势,这归功于中国领导人的决策和今天所有与会者的努力。我们非常开心能看到中国这样积极的转变,比如“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BRIGC)发布了《“一带一路”项目绿色发展指南》,当中就包括绿色投资合作的九项建议。在此基础之上,中国政府还进一步发布了《对外投资合作绿色发展工作指引》。去年,生态环境部联合世界资源研究所启动了“一带一路”项目“交通灯”机制。该机制下,被评为“绿色”的项目可以积极推进;被评为“黄色”需要进一步审查;被评为“红色”则不应继续推进。

  最后,不论是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还是气候变化的应对,都不是一夕之功可成,也绝非一国之力可为。所有全球性的议题,都离不开中国的积极参与。希望与会各方能够在此次大会上探讨、碰撞出更多火花,为更加可持续的未来加油助力。

刘鸿鹏  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能源司司长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将成为推动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巴黎协定》落实的有效工具。持续蔓延的疫情迫切需要可靠的能源供应,以支持医疗、教育、冷链运输等多个行业。清洁能源将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更好的从疫情当中恢复,并进一步向着低碳未来发展。亚太地区汇集了大多数“一带一路”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催生碳排放持续增加,在实现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存在显著资金缺口。部分国家对化石燃料的补贴,每年要超过可再生能源投资近1000亿美元。绿色丝绸之路有望在可再生能源投资领域为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积极贡献,并助力各国达成《巴黎协定》目标。建议进一步加强多边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增加清洁能源投资和能源服务支出,创建更多就业岗位;建设绿色、韧性的现代能源基础设施,提升亚太地区的能源可获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