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气候投融资圆桌对话:气候韧性与绿色低碳发展论坛专家观点(上)
2021-12-03 15:12    来源:中国一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

  2021年10月25日至26日,中国—东盟绿色与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暨2021年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平行分论坛—“中国—东盟气候投融资圆桌对话:气候韧性与绿色低碳发展”在广西南宁顺利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国生态环境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指导,东南亚国家联盟秘书处支持,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共同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厅长陈亮、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副主任李永红、中国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处长周军出席会议并致辞。

  主要嘉宾发言摘编如下:

陈 亮  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厅长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东盟自贸区的中心位置,具有“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的独特区位优势,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的国际大通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枢纽和门户。2018年,经国务院批准同意,自治区“建设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上升为国家战略,是国家唯一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战略。三年来,自治区不断扩大金融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程度,推动跨境金融基础设施完善,持续强化面向东盟的金融市场合作,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下一步,自治区将以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为重要契机,继续扩大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与东盟国家金融交流合作,积极发挥气候投融资的引领作用,使更多社会资金投向绿色低碳发展产业和项目,通过不断强化绿色低碳转型的倒逼机制,努力推动自治区形成减缓及适应气候变化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李永红  中国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副主任

  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对话关系30周年,也是中国—东盟环境合作中心成立10周年,同时也是中国—东盟可持续发展合作年。当前,全球与区域各国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受气候变化影响日趋严重,推动绿色和低碳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共识。

  气候变化一直是中国—东盟区域合作的重点领域,双方致力于维护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公平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在应对气候变化多双边进程中主张协调与合作,是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合法权益的中坚力量。中国与东盟国家通过政策对话、能力建设、试点示范等形式有效推进区域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未来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将在《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战略及行动框架2021-2025》的指导下,依托气候变化南南合作知识共享平台,分享中国、东盟和其他国家的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和良好实践,加速应对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空气质量改善等多领域生态环境议题的协同治理,助力区域各国共同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迈向绿色复苏之路。

周 军  中国生态环境部国际合作司亚非拉处处长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大力推动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并取得显著成效。中国还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东盟国家与中国是山水相连,守望相助的好邻居、好伙伴。双方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合作已经走过15个年头,在东盟各国环境部门、东盟秘书处、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以及众多合作伙伴的支持下,中国和东盟在共同应对全球与区域环境挑战和区域低碳与可持续发展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双方始终遵循相互尊重、协商一致的原则,坚持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领域开展丰富务实的合作,有力推动全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进程。此次分论坛作为可持续发展合作年的重要活动之一,以气候韧性与绿色低碳发展为主题,旨在分享气候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和良好实践,对于促进区域各国共同提升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挖掘低碳发展潜力具有重要意义。

涂瑞和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代表

  气候变化、生态系统退化、污染和废物是全球面临的三大危机,世界各国和社会各界必须立即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缓解这三大危机,共同加快疫后绿色复苏的步伐。自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以来,中国全面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一周年之际的庄严承诺,也表明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中国作为一个能源结构偏重且城市化进程仍在推进的发展中国家来讲,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的挑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更为复杂、更加困难。

  中国宣布双碳目标是统筹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国内国际两个循环做出的战略选择,而在此过程中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和优化能源结构,都需要大力发展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并以此作为推进低碳转型和碳中和中的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迈进更高层次的新发展阶段,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推动高质量发展,既顺应民众心声的内在要求,也是改善环境质量的迫切需要;气候治理事关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体系的建设、更加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中国在国际上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要,有利于在全球气候治理中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方案和智慧。

Devanand Ramiah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副代表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5次缔约方大会上指出,在自然、气候和污染三重危机交织出现的当下,人类和地球正处在不可持续的发展轨道上,我们需紧急调整方向,加大绿色投资来应对系统性的变化,并以此全面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和气候目标的实现。

  目前,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每年约4.2万亿美元融资缺口,为此需要我们调整并重新设计现有金融体系以及其运作方式。在此过程中,五个重要问题需要特别关注:一是要重点关注生物多样性融资,气候不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紧密交织,两者必须协同解决;二是政府财政框架和预算体系必须与气候和环境发展的目标保持一致;三是要把气候和环境的因素纳入到财务决策当中,并且要做对相应信息的披露和公开;四是要建立统一且稳定的金融标准,并以此来鼓励和推动跨境绿色投资和绿色金融;五是要积极引导私营部门资本进入到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领域。

李 霞  中国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处长/研究员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东盟是全球最主要的发展中地区。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同为“南方”国家,都面临着发展和环境权衡的问题,而气候议题的本质实际就是要解决均衡发展和解决包容性增长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自80年代起,全球自然灾害频次激增,气候韧性的概念逐渐兴起,相关领域特别是在韧性基础设施方面资金投入更加重要;另一方面,区域绿色低碳发展需要能源的稳定性作为重要支撑,在能源市场波动巨大的当下,推动清洁能源发展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未来,如何推动以韧性基础设施为重点的气候韧性城市建设、如何保证稳定清洁的能源体系,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实现绿色复苏需要共同面临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特别是在气候变化南南合作框架下,中国与印尼、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的合作已积累大量的经验。在新一期《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战略及行动框架2021-2025》也重点关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领域。未来,我们将通过知识共享的方式来推动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参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治理,重点在对清洁能源技术、绿色低碳示范项目、气候韧性基础设施等领域开展合作。

Yossi Zahar  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亚洲中心特邀研究员

  在全球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气候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资金投入与其他投向资金相比规模依然有限。与此同时,在亚太地区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方面的投入的确在不断增长,相应投资对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升和绿色低碳转型起到积极作用,也有越来越多的机构在帮助弱势群体实现疫情后的绿色复苏。从整体市场规模来看,以绿色债券为例,2020年全球绿色债券发行规模约为2695亿美元,与其他类型金融市场相比规模不大。其中,东盟国家绿色债券规模为121亿美元,创下新高且该区域未来增长潜力也十分巨大。

  与此同时,相关投资如何能够被引导推动弱势群体的发展和社区层面绿色转型,以及如何引导资金进入生物多样性保护是未来需要持续关注的重点问题。未来,一方面,要积极鼓励各地区金融机构进一步支持相关绿色债券产品的发售,也要建立相关保障来促进国际机构的参与和投入;另一方面,在产品设计时要加强对优惠性融合金融产品的关注,要让现有产品更加倾斜并惠及于低收入弱势群体和社区。第三,要建立由政府、金融机构、相关中介机构、投资者等共同参与制定的政策机制体系,来系统性支持面向弱势群体和中小企业的优惠性绿色金融产品发展。

崔艳梅  中国进出口银行客户服务管理部副总经理

  中国进出口银行致力于支持国际经贸投资合作,高度重视发展绿色金融和服务可持续发展。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进出口银行绿色信贷余额已经超过了3200亿元,其中有超过三分之一用于支持绿色能源基础设施。中国进出口银行始终都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将低碳、环保、循环等概念融入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度流程、产品服务等各个层面,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坚持战略引领,夯实组织机制保障;二是践行绿色理念,加强全方位的体制机制保障;三是将国际绿色发展需求融入金融产品体系;四是积极开展绿色国际合作,参照国际标准,主动加强与国际组织、境外同业等的项目合作。

  中国进出口银行通过绿色债券的方式支持东盟国家推动绿色项目。如利用东盟及中日韩区域信用担保与投资基金支持菲律宾发行了约120亿菲律宾比索票据用于改造发电项目,这是菲律宾第一笔绿色债券,是新兴国家市场发行的第一笔气候债券。此外,中国进出口银行发起设立了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通过绿色基金来支持促进东盟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项目,例如在泰国投资农业废料、树皮及黑叶等生物质发电项目,提升当地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水平。

张惠峰  汇丰银行亚太区可持续发展总监

  2020年10月,汇丰银行公布了未来30年气候变化应对策略,以配合全球多国的巴黎协定上制定的目标,其中包括在2030年实现自身运营和供应链的净零排放,以及协助客户于205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为此汇丰银行将在未来10年提供7500亿到1万亿美元可持续发展融资和投资支持,帮助客户实现可持续未来转型。

  金融机构主要在投融资方面助力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债券市场、贷款以及供应链融资方面,汇丰不断发展推动绿色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已成为了亚太区最大的绿色债券和可持续债券承销商。汇丰在贷款方面也不断创新,将客户减碳与环保领域关键绩效指标(KPI)植入到传统信贷产品中,并开发环境、社会和治理(ESG)关联贷款、可持续发展关联贷款,以及可持续供应链融资产品。

雷晓蒙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主任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电力方面合作日趋紧密。2020年,中国境外电力行业投资达到78.5亿美元,其中在东盟国家投资19亿美元,共15个项目,增长显著。中国境外电力行业承包项目额达到272亿,其中在东盟国家投资65.7亿美元,共64个项目,增幅达到35.4%。

  当前,中国与东盟国家主要在中国—东盟、大湄公河次区域、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下开展电力行业合作。在电力互联互通的现状下,湄公河流域国家相对比较活跃,互联线路较多,220千伏及以上跨境线路已经达到了14回,但这其中只有柬埔寨和越南实现了国家级联网,其他基本属于各电厂与邻国电网的联通。东盟其他5个国家由于主要是海岛国家,长距离海底电缆仍存在经济性问题有待解决,区域电网联通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马继宪  大唐集团国际业务部副主任

  中国大唐积极开展与东盟国家合作,目前在东南亚国家拥有投产项目6个,装机总规模达到105亿千瓦。其中,由中国大唐承揽的泰国PDG生物质电站是泰国南部最大的生物质电站,项目建成后实现了周边地区棕榈叶等农作物废料的有效利用,给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大唐长期以来以东盟国家作为重点投资区域,重点发展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包括四大发展方向。一是加快能源结构调整,加速提升新能源装机占比,主动发展储能、氢能等新技术新业态,全力推进绿色转型发展。二是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生态环保管理,健全生态环保风险排查体系,防范生态环保问题,建设绿色环保生态家园。三是加快与东盟国家合作,广泛参与能源、电力、环保、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国内国际上下游企业全面战略合作,聚合行业内外国内国际资源优势。四是推动与东盟国家环保技术合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节能减排。

鹿 璐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项目副研究员

  2020年,世界资源研究所开展了中国气候韧性基础设施研究,通过重点研究宁夏节水灌溉设施、武汉海绵城市设施以及深圳灰绿结合海堤设施,分析气候变化背景下传统基础设施和气候韧性基础设施的整体净效益差异,希望用量化研究结果来推动气候韧性基础设施建设。

  从深圳大鹏半岛地区灰绿结合海堤设施的案例可以看到,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灰绿结合”气候韧性基础设施营造了更高标准的滨海景观,增加了海岸空间的旅游经济价值,同时加速了台风后经济活动的恢复。相比灰色基础设施,“灰绿结合”海堤还具有更高的固碳释氧价值,降低空气和水环境治理成本,并通过恢复海岸带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价值。将这些价值都结合起来,估算到2050年深圳“灰绿结合”海堤的净现值是77亿人民币,效益成本比达到2.1,优势显著。综合来看,推广气候韧性基础设施还面临三大挑战,一是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基础设施面临的潜在气候风险认识仍不足;二是对气候韧性基础设施的价值认识不足;三是气候韧性基础设施项目面临融资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