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2021年会暨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技术推广会专家观点集锦
2021-12-27 18:12    来源: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

  2021年12月17日,“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2021年会暨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技术推广会在深圳举办。会议由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深圳)、世界资源研究所(美国)北京代表处、美国环保协会北京代表处、能源基金会(美国)北京办事处联合举办。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胡保林,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李永红,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张亚立,世界资源研究所(美国)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建宇,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鹤出席会议。来自相关地方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国际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工业园区、环保企业等100余名嘉宾以线上线下形式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旨在总结和分享“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简称大数据平台)建设成果,更好地服务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和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绿色投资并深化在生态环境保护、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绿色技术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会议包括开幕与主旨发言、生态环境大数据研究、流域综合管理创新方法与实践三个环节。

 

开幕与主旨发言

 

李永红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副主任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八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加强绿色发展交流合作,推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作为推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希望大数据平台继续发挥好信息共享、咨询服务和决策支撑作用,推动共建共享,使绿色发展走深走实,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更多技术支撑。

 

张亚立  深圳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

  深圳市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希望未来在“一带一路”环境技术交流与转移中心(深圳)和“一带一路”生态环保技术产业平台建设方面深化合作,推动实现数据共享和资源整合,助力绿色“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贺克斌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

数字赋能推动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治理

  从大气污染治理的角度看,温室气体的减排和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具有显著协同性。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与空气质量目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推进碳中和情景下的深度低碳能源转型将带来显著的污染物协同减排效应。

 

胡保林  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原国务院三峡办副主任、原环境保护部党组成员)

推进转型实现''双碳''目标

  实现“双碳”目标,在产业结构转型、能源替代、低碳技术、资本市场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应以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引领,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改善环境质量,构建绿色经济体系;摆脱资源消耗依赖,走科技创新之路;推进能源、交通、工业、农业、建筑、消费等领域的低碳零碳革命,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高碳汇能力,用好绿色投资等转型路径;提高“一带一路”环境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助力 “一带一路” 绿色低碳发展。

 

方莉  世界资源研究所(美国)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碳排放与全球治理

  供应链是推动系统性变革的工具,其具有联通生产端和消费端的特性,绿色价值链将重塑全球绿色贸易体系。中国从初级制造业提供者逐渐升级为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提供国,将在今后的全球价值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张建宇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执行院长

中国碳市场发展现状及“一带一路”碳市场展望

  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纳入2000多家发电行业企业,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目前,碳市场尚未形成总量化市场,未来将从关注能源强度、能源总量过渡到关注碳强度和碳总量。随着国家总量的确定,“十四五”期间,中国碳市场将完成从强度交易的碳市场向总量交易的碳市场过渡。

 

徐鹤  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对外投资机遇与挑战

  在“一带一路”对外投资中,应优先完善制度建设,建设对外投资项目环境与社会管理体系。同时,还要开展“一带一路”环境和社会问题的深入研究,以及“一带一路”环境治理专题交流研讨等活动,并加强环境咨询队伍的智库和能力建设。

 

费伟良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技术交流部副室主任

“一带一路”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

  “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国家碳排放总量约占全球的30%(不包括中国),人均碳排放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但是增长速度高于全球速度。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碳排放量仍可能持续上升,碳减排和污染减排的压力较重,未来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具体解决方案和绿色转型路径。

 

生态环境大数据研究

  

闫枫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技术交流部副处长

“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进展

  大数据平台旨在通过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收集分析“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在生态环境治理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标准、生态环境状况等信息,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走出去”企业提供环境数据支持和咨询服务。目前,已建成大数据服务平台中英文网站、APP、微信公众号和大数据平台分析系统,并基本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生态环境信息分析和决策功能。未来,平台还将不断加强与国内外合作伙伴的合作,深入开展面向“一带一路”生态环境领域的数据分析,充分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开发和完善数据应用模型及平台功能,助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

 

李岩  北京中科云智慧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

“边缘计算与数据驱动”技术在绿色“一带一路”中的智能化应用

  在“十四五”时期,对于PM2.5、臭氧管控和碳排放均提出了新的监测和智能化应用的要求。在绿色“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中国企业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大气监测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

 

王芮  北京云庐科技有限公司水务总工

以“仿真+大数据”为基础的城市水问题治理

  结合水环境领域规划和未来管理需求,应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支持为参考路径,推进算据、算法、算力的建设,通过对自然的地理基础条件和气象条件、基础设施的大数据采集,结合仿真模型、人工智能算法等高科技的技术手段,加强智慧水务、水环境管理数字化建设,完善水环境智慧决策系统以及包含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的水仿真支持系统,为环境管理和相应决策提供技术支撑。

 

薛颖  北京已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北京临界咨询有限公司特聘顾问)

海外投资中环境信息数据运用与环境风险管理

  越来越多中国“走出去”企业在海外投资过程当中遇到环境风险,主要表现在投资活动过程中遇到绿色贸易壁垒,以及由于环境问题引发经营风险、声誉风险和社会风险。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和完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绿色投资指引。建议未来加强海外投资活动面临的法律风险和应遵守的法律规则的前瞻性研究。

 

流域综合管理创新方法与实践

 

李宣瑾  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项目主管

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主流化框架

  全球环境基金(GEF)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主流化项目采用基于蒸发蒸腾量(ET)耗水管理、耦合水环境容量(EC)和水生态系统服务(ES)(简称“3E”)理念方法,开展了节水减污的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三水统筹”创新研究,产生了良好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基于3E的主流化方法已编制形成创新技术指南,将为开展“三水统筹”工作提供主流化技术和工具手段,并将为我国黄河、辽河等流域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流域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参考。

 

王忠静  清华大学教授/宁夏大学党委委员、常委、副校长

基于耗水管理的流域综合管理主流化创新理念与方法

  GEF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主流化项目针对ET、EC、ES的耦合问题,从时空、数量、质量、管理和服务目标耦合等方面进行系统分析,提出情景模拟比选和目标约束优化两种技术路线编制规划,并强调规划实施中应加强风险管理和适应性调整,以进一步增强基于3E目标值的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陈岩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室主任/副研究员

流域综合管理主流化案例与实践

  随着“十四五”期间流域综合管理的逐步推进,应对建立三水统筹的技术体系加强统筹协调。在GEF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管理主流化项目中将节水优先作为刚性约束,建立了新的技术理念和体系,构建了一套三水统筹的核算模型,创新形成了3E融合的三水统筹定量规划管理体系,将节水、减污与生态修复的实施形成闭环管理,推进了试点流域的水环境的综合治理和系统治理,推动开展了三水融合综合管理的创新工作方式。